【PD】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海陆共生规划策略——以蓬莱市西海岸海洋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例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导语
作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城乡规划系系主任助理张赫,美国W&R国际设计集团副总经理王明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贾梦圆在《规划师》2017年第5期撰文,文章针对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存在的环境影响的强制性、空间区位的末端性、新区建设的弱特性、产业发展的弱弹性等特殊问题,以及传统城市规划方法介入的不足,引入海陆共生理念,从水岛关系、岛陆关系、水陆关系和产城关系等方面梳理规划切入点,并结合蓬莱市西海岸海洋产业集聚区规划实践,总结了生态先行、空间协同、文化引领及产城融合的海陆共生规划策略。
[ 关键词 ]海陆共生;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7)05-0066-05
[中图分类号] TU984.183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张赫,王明竹,贾梦圆.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海陆共生规划策略 — 以 蓬莱市西海岸海洋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7(5):66-70.
一
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问题与空间规划的策略分析
(一)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问题
1.环境影响的强制性
填海造地对近海岸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明显的影响,“工程的些微改变都会造成区域海岸结构和潮流运动特征的变化,影响潮差、水流和波浪,使得原有的水文动力环境发生改变,破坏原有的泥沙冲淤动态平衡。”因此,任何填海造地区域的建设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态风险和严格的环境影响控制的建设要求。
2.空间区位的末端性
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均处于海岸带地区的最外圈层,再加上对离岸式人工岛的鼓励,使得大部分区域都处于城市空间的末端,周边往往缺乏成熟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这将给道路、管线等设施与城市内陆的衔接带来巨大的影响,极易造成海陆发展的不均衡。
3.新区建设的弱特性
不同于存量土地更新或城市近郊周边发展用地,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均是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其孤悬于外围的特征,常常也使得该类区域的建设难以衔接城市的固有文化,在风貌上较难延续城市原有的地域特色,导致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城市形象特征不明显。
4.产业发展的弱弹性
填海造地的需求本质上是对土地空间的需求,因此填海造地必须使工程的边际成本低于陆地区域拆迁征地的成本。这也就变相地给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土地价值的产出(单位用地地价、投资、税收、GDP等)设定了底线,使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在产业的选择上受到诸多限制,趋利性明显也导致了产业同质化和调整弹性的弱化。
(二)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空间规划策略
规划若单纯对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自身进行研究,始终难以克服产业发展的弱弹性和新区建设的弱特性等问题。而空间区位的末端性也决定了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必然要依赖于邻近的陆上区域。可以说,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都是由海陆发展的不协调和分治管理、“就事论事”所致。因此,建立基于海岸带地区综合管控体制的规划策略,在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中全面、综合、可持续地发展海陆统筹区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引入海陆共生理念,探索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发展路径。“共生”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提出,共生理论作为种族生态学核心理论之一,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核心含义是“双赢”和“共存” 。根据共生理论,共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包括个体之间的短暂、偶尔合作共生阶段(“点共生”阶段 ),横向、纵向频繁联系的间歇共生阶段(“线共生”阶段),全方位的、更有规律的连续共生阶段 (“面共生”阶段 ) 。填海造地区域的共生理念,就是追求海洋、人工岛、陆地三者的“面共生”,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有机协同。
1.海陆共生理念下填海造地城市规划的核心系统与切入点
海陆共生理念实现的前提是研究范围与视野的扩展。这要求在城市规划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填海造地工程本身的规划,还应充分考虑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对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近岸地区和陆上相关地区同时进行规划研究与设计,进而建立有机的系统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陆海结合”。因此,规划首先应合理确定海陆统筹协调范围,在实际操作中应将填海造地工程准备区、生态协调区、配套产业发展区和基础设施配套区等一同纳入规划设计范围。
海陆共生理念强调统筹海、陆两者的空间关系,在填海造地区域,就是要协调好海(水)、填海人工岛和陆地三者的关系。同时,由于面临产业集聚区这一特定对象,城市规划应重点解决水岛关系、岛陆关系、水陆关系和产城关系。
(1)水岛关系,即海水与人工岛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体现填海造地工程对近海水动力扰动作用的重要因子,是评判海洋环境影响的直接因素,也是判定和修正填海人工岛形状、间距等形态要素的核心依据。规划应重视人工岛对海洋水动力和环境的影响,以生态先行理念为引导,实现“水岛交融”的生态共生。
(2)岛陆关系,即人工岛与陆地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空间区位末端性的直接结果,是实现功能、设施、景观等协同布局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填海造地区域自持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规划应从交通、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等方面着手,遵循空间协同理念,实现功能衔接。
(3)水陆关系,即近岸海域与陆地之间的统一联系。这是区域文脉延续、特色共生的基础,是塑造城市滨海空间层次的直接环节,也是营造城市标志、控制空间建设肌理的关键节点。规划应立足于文化主题,对空间层次、肌理等进行梳理,实现新旧文化交替的文脉共生。
(4)产城关系,即区域产业发展的统筹关系。这是克服产业发展弱弹性的直接手段,是实现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契机,也是明确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发展方向与路线的核心系统。规划应从产业模式、区域整合等方面着手,实现产城一体的集群共生。
2.多维共生理念下的填海造地技术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多维共生理念,针对填海造地区域所面临的生态、空间、文脉和产业等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技术方法(图1)。
在生态系统方面 (中小尺度空间的共生 ),规划可重点对近海填海造地海域内的海洋环境进行评测,兼顾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整合;引入海洋水动力实验模型,对填海人工岛方案、水体交换等进行模拟研究,从而完成对填海造地工程形态的修正,从源头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空间系统方面 ( 中尺度空间的共生 ),规划主要研究人工岛与陆地的联系,统筹各类支撑设施和功能布局,建立衔接片区,从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分区等方面实施“分步走”战略;在保证岛陆联系便捷性的同时,降低建设成本,增强填海造地区域的自持力水平。在文脉系统方面 ( 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共生 ),规划应关注空间形象特色的塑造,明确新区风貌建设的重点在于对海陆双重特色的把握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可通过对时空双尺度下的空间层次、肌理等的塑造,建设主题特征鲜明的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在产业系统方面 ( 大尺度空间的共生 ),规划应从区域产业的错位互补、区内产业链的交叉构建和产城关系的塑造等方面着手,通过构建复合产业模式,营造职住平衡的产城关系,保障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的实施性,推动产业发展联动和区域产业互补。
二
蓬莱市西海岸海洋产业集聚区规划实践
(一)项目概况
蓬莱市西海岸海洋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的九大核心区之一。在规划设计初期,通过与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沟通,规划打破了仅针对填海造地区域本身进行规划设计的传统范式,引入海陆共生理念,将物料准备区、邻近城市建成区、发展备用区和生态协调区等一并纳入设计范围,最终形成了东临蓬莱主城区西侧,西起下朱潘村西北,南至206国道,北至渤海﹣9.0m高程线,总面积约为25.25km²的规划范围。其中,规划用海总面积为9.73km²,填海工程形成建设用地面积为6.77km²;陆域衔接区域的面积约为 11.13km²,已有控规、修规覆盖区域面积约为7.35km²,填海工程物料准备区面积约为3.11km²(图2)。
(二)规划面临的问题
当前,规划面临四个问题:①上位规划(《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所确定的人工岛边界形状较为尖锐,在建设过程中会对近海岸地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扰动。②填海造地区域与蓬莱市主城区之间有一定的空间错位,中间发展备用地区的各类基础设施配置冗余量不足,现状难以支撑新建人工岛的发展;填海区域对外联系仅依靠四座桥梁,势必会带来区域衔接和发展的瓶颈。③由于地形的变化和物料区的开采,造成了规划区内地貌特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给后期城市风貌设计带来了困难;同时,蓬莱市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新区建设与老城文化的延续是其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④海洋产业的定位不清晰,与周边滨海城市存在同质竞争;人工岛开发量大,容纳新增人口较多,职住平衡问题突出。
(三)规划内容
1.优化调整填海造地工程方案
规划依据《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初步确定填海造地工程方案,运用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mputer Code)流体模拟软件,定量化模拟潮流泥沙平面分布情况和示踪剂浓度平面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从人工岛形状、间距和规模等方面优化了原有方案(表1)。
此外,在对水岛关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规划进一步延伸发展备用区内自然山体与城市建设的共生关系,衔接规划区域的水系和绿色开敞空间,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营造复合的生态环境。
2.统筹区域空间布局
规划将规划区划分为人工岛组团、接岸片区和陆域片区三部分,便于统筹岛陆功能布局的协同关系。针对人工岛自持力不足的核心问题,规划一方面提出改善区域交通的措施,注重完善人工岛内部干道系统,形成“五纵三横”的格局(图3),减少人工岛对外交通需求;另一方面既注重蓬莱市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强调在离岸人工岛上配套完整的生活服务设施,并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及景观绿化的均好性。通过上述区域统筹措施,规划克服了填海造地区域区位末端性的弊端,强化了人工岛与陆地的联系,增强了区域交通的便捷性。
在功能布局上,对于人工岛组团,规划以居住用地为主,配套部分商业和办公用地,并辅以海岛特色旅游产业用地;对于接岸片区,规划以滨海休闲绿地为主,配套旅游产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和商业零售用地,建设用地呈串联的点状分布;对于陆域片区,规划对土地进行复合利用,将核心区作为办公商业用地、沿海滨西路和西山景区作为旅游度假设施用地、南侧沿206国道区域主要作为二类居住用地。
3.挖掘文化主题,塑造空间层次
规划深入挖掘、总结蓬莱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以“天空之岛·艺术之海·梦想之城”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强调“山、海、人、文”的可持续发展。
在高度控制上,规划梳理了田横山制高点及西山制高点与规划区的关系,在两个人工岛相交处设置城市地标,使其与田横山、西山共同构筑稳固的滨海天际线。除地标建筑外,规划对其他建筑的高度进行限制,以突出城市与自然( 海、陆 ) 的共生和谐关系,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构成“城、台、楼、阁”文化延续、协调统一的空间层次(图4)。
在建筑空间肌理上,规划遵循蓬莱老城原有肌理,在靠近山体的地块布局密度较低、体量较小的建筑,以实现建筑与自然景观环境的有机结合;在紧邻组团核心区布局密度较高、体量较大的建筑,以形成城市生活的空间氛围;在接岸片区使建筑呈零散的岛状组团分布,预留大量开放公共空间。同时,在建筑朝向上以南北向为主,注重采光通风,并对建筑进行适当的围合,以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规划将街坊尺度控制在200m左右,强调街墙的连续性,既延续了城市肌理,又有利于在老城区形成现代的生活模式。
4.构建复合产业模式,引领城市新生活
在产业规划方面,规划打破传统填海造地区域以港口、物流和船舶制造等单一海洋类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积极塑造主导产业、互补产业;注重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的互生、互补关系,引入生活、旅游及相关配套产业,合理确定各类产业用地的比例,最终形成产业与城市共生、产城一体的复合布局模式。
在具体产业选择上,规划以高新科技、文化教育、科技研发、总部经济和旅游休闲等优势产业为主要产业,提升区域附加值,既弥补了山东北部沿海地区的烟台市、龙口市、潍坊市和东营市等城市海洋产业的不足,又在本地域内的陆海之间形成具有完善配套的城市组团、滨海旅游文化休闲带,以及海洋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多层次、复合产业集群。对于需重点塑造的海洋旅游产业,应特别注重填海造地区域与陆地发展备用区的城市生活共生引领关系,避免出现职住不平衡的现象。因此,规划以滨海景观带为主线发展旅游产业,以西山和西烽台等山体为腹地发展度假产业,利用物料区开采平整后的场地建设完善的城市生活区,使海陆互动发展,就近解决职住平衡问题。
(四)小结
通过上述措施,蓬莱市西海岸海洋产业集聚区规划将区域原来的“山、海、城、阁”肌理划分为“一带、一环、两岛”的结构(图5),共同组成了富有魅力的山东半岛首席“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其中,“一带”指沿海滨西路的休闲景观带,该区域位于海陆相交处,体现了海洋与陆地的有机结合,以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为主,主要设施有旅游服务中心、购物公园、运动公园、游艇俱乐部、儿童乐园、海洋文化公园及配套的商业设施等。同时,规划在滨水空间设置了人工沙滩、游艇码头、露天剧院和景观步行桥等设施。“一环”指连接滨海景观带和东南侧陆域片区的活力环,它主要通过向内延伸的带状商业和绿地带动陆域片区的发展。活力环沿线的主要设施有地景公园、生态商务区、美食街和社区商业中心,其北部入口处设置了旅游休闲商业街区,南部入口处设置了体育中心和运动俱乐部及度假酒店。“两岛”指位于规划区北侧的离岸人工岛,该区域以居住度假功能为主,规划设置了小学和社区中心等设施,以满足岛内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两岛”对接处的景观条件独特,规划在此布局了高层办公建筑和酒店,以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图6)。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5期
《填海造地产业集聚区的海陆共生规划策略
—— 以蓬莱市西海岸海洋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例》
原创不易,请尊重作者的版权
转载到其他平台请后台回复“转载”字样获取转载事宜,感谢!
△点击图片可查看征文详情△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规划师论坛3】成都市温江区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平台建设及作用探讨
【PM】协同规划、三维聚合、渐进改革 ——“多规合一”的工作框架探索
【PM】城市非建设用地“控用结合”规划方法及广州市从化新城实践
【PD】织造城市:“非历史文化名城”型的老城更新——以汤阴老城为例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